近日,由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共同组织的有关《水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技术条件》和《水产品销售良好操作规范》的标准审定会在广东佛山召开。据了解,我国水产品产量逐步增加,2014年达到6450万吨,同比增长4.5%,但整体销量较前几年大幅下降,高档水产品销量下降明显,中低档水产品销量相对增加。在水产品的流通过程中,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不但商品损耗率高,损腐率高达15%,而且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水产物流整体提升 但良莠不齐
7月27日下午,中国商报记者走访北京京深海鲜批发市场发现,当前鲜活水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技术逐渐提高,存活率不断上升。
位于北京大红门的京深海鲜批发市场,曾在2007年和2010年两次获得由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颁发的全国水产品批发十强市场。据不完全统计,该市场日均交易车辆达到5000辆,水产品每日平均销售量约340吨,年成交额近100亿元,辐射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
京深海鲜批发市场内孙氏水产的申小姐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当前他们主要经营六种鱼类产品,其中脆皖鱼是从广东陆路运输运到北京的,使用纯氧技术其存活率达到90%以上,运输成本维持在每斤1元到2元之间。
“我们是通过水车运输,可以不断加氧,这种鱼喜热,夏天的存活率很高,成本也就在每斤一块多,从山东运来主要分销华北地区,不会销到南方城市。”吴记海产的老板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本报记者从京深海鲜批发市场管理处了解到,当前水产品的物流情况处于上升阶段,但由于有些物流主体技术相对落后,造成水产品的质量下降,自然增加了成本。
虽然存活率有所上升,但大部分水产企业仍存在标准化程度低、可追溯性差、销路有局限的问题。几位水产老板都表示受天气、氧气含量等因素的影响,每次运来的存活率并不一样,而且如果出现安全问题无法追溯到源头。
提高标准化程度和可追溯性无疑是未来水产企业发展的方向。